来自 江西兵团六团
经兵团战友介绍,打开了凤凰网上知青页面,那个“群体记忆之知青岁月”,推开了我的记忆闸门。往事如滚滚波涛,阵阵涌出。
1970年1月,号称鱼米之乡的鄱阳湖畔--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团,迎来了第一批知识青年。这些16、7岁的年轻人,从江西景德镇乘着有棚的货车,辗转在波阳换船,来到了六团,这个又叫乐丰农场的地方。迎接我们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,天晴一块铁,下雨一包浓黄土地,和款款走在泥地上牛车。当然还有老农们饱经风霜的憨厚面容。
到达的第一天,知青们就毫无怨言地睡在铺着稻草的地上,喝着用铅桶从井里吊上来的水,吃着没有油水的青菜和喷香的米饭。时至早春,正是育秧时节,我们穿着棉衣,打着赤脚,勾着腰拣秧田里的稗草,小腿被冻得红红紫紫的。到了插秧的时候,我们凌晨3时就被迷迷糊糊喊起床去秧田拔秧,吃过有荷包蛋的早饭后开始插秧,收工时两个卷起的裤腿上的泥,已经到了要用刀刮的程度,一天下来,很疲倦了,却还要吊井水洗衣服。
然后是耘禾,再耘禾,割稻,大把大把的在禾稃上打稻,晒谷,最后挑两个装满谷子的箩筐进仓。冬天,我们是一把铁锹,两个簸箕,年复一年的,修纡堤。早春,赶着牛,站在有刀刃的砸耙上耙水田。永远也挖不尽挑不完的土,我们就这样从播种到收割,从春到冬。有穿蓑衣戴斗笠的沉重;有弯在水田里想直起的腰渴望;还有蹲在地上围着吃一大盆青菜的我们的青春也像春种秋收一样,我们从清纯渐渐变得成熟,像山间的溪水,悄悄地流过了18,19,20--24这些美妙的年龄……。
4月,兵团又迎来了浩浩荡荡的上海知青,记得当时我是穿着一件用自己每月几十元的收入,做的绒布格子外衣,赤着双脚站在纡堤上迎接他们的,只听见一上海男知青叫道:“赤脚大仙”!幸亏他们叫大仙,而不是泥腿子,而他们数天以后也不知不觉的和我一样地赤起了双脚。那些刚从上海来到兵团的上海姑娘们,肿起的肩膀上不成比例的搁着一副担子,双手握着扁担,耸着肩膀,流着眼泪还得往前走的样子,现在回想起来,真有人间?天上?念天地之悠悠,唯怆然而叹是也!
被调到团部宣传队以后,名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,以宣传为主,但还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劳动。挑土,挑砖,挑肥,无休止的挑担子,还有插秧,割稻……。我们去连队宣传毛泽思想,也是步行到几十里地的连队,搭台,演出,吃夜餐,再步行几十里返回。
花样年华的一群人,没完没了地挑着担子,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,一头是自己,一头是父母的牵挂……
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: |
|
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| ||
作者:
馨兰
编辑:
刘延清
|